慢性腎臟病,疾病名,腎損害(病理,血,尿,影像學異常)≥3個月者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。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,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。目前大多數慢性腎病難以根治,期待靈丹妙藥,想把慢性腎病徹底根治,是不切實際的,治療的目標應該定位在控制并發癥和延緩疾病進展,避免進入尿毒癥期。
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(CKD)的定義
1,腎損害(病理,血,尿,影像學異常)≥3個月。
2,GFR<60ml/min/1.73m2 ,持續時間 ≥3個月。
具有以上兩條的任何一條者,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腎臟病。從這個定義看,除了急性腎炎和急性尿路感染,絕大多數的腎病都可以歸屬慢性腎臟病的范圍。
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
1、從血液流變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可以證明,腎病患者有血漿粘度、全血粘度、纖維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性明顯增加的現象,而這些現象是導致腎細胞缺血或壞死的重要原因。
2、感染時腎病的誘因之一,咽炎、扁桃體炎等感染都會引發腎病,感冒則是引發、加重腎病最常見的一種感染。
3、惡劣的外在環境因素如風寒,潮濕等都會造成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降低。
4、勞累過度造成人體免疫力降低,長期下去會引發腎病。
5、長期憋尿不僅容易引起膀胱損傷,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還極易造成細菌繁殖,一旦返流回輸尿管和腎臟,其中的有毒物質就會造成腎臟感染,從而引發尿路感染、腎病甚至尿毒癥。
6、亂用藥而導致的腎病屢見不鮮。很多感冒藥、消炎止痛藥、減肥藥和中草藥都有腎臟毒性,而這些藥物都十分常見,使用廣泛,沒有醫藥知識的市民在自我用藥時往往容易險象橫生。肥胖的人容易患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而這些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好,長此以往就容易損害腎臟,間接引發腎病。
7、食鹽過多容易引發腎病。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。鈉是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營養素,氯對胃酸的產生和維持人體血液的滲透壓有一定的作用,但是,食鹽中的鈉,在人體中含量過高可使體內積水,產生浮腫,能使血容量和小動脈張力增加,導致血壓升高,所以食鹽量高的人,高血壓的發病率也高。而高血壓極容易并發腎病。
8、許多疾病可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膜的損傷,導致腎病綜合征。成人的2/3和大部分兒童的腎病綜合征為原發性,包括原發性腎小球腎病急、慢性腎小球腎炎和急進性腎炎等。按病理診斷主要包括:微小病變性腎病,膜性腎小球腎炎(膜性腎?。?,系膜毛細血管增生性腎炎(膜增生性腎炎)和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癥。它們的相對發病率和特征見表1。繼發性腎病綜合征的原因為:感染、藥物(汞、有機金、青霉胺和海洛因等)、毒素及過敏、腫瘤(肺、胃、結腸、乳腺實體瘤和淋巴瘤等)、系統性紅斑狼瘡、過敏性紫癜淀粉樣變及糖尿病等。成人腎病綜合征的1/3和兒童的10%可由繼發性因素引起。
9、體液長期處于酸性環境,屬于堿性的礦物質,微量元素被中和,更加速了各種腎病的形成,酸性體質易引起腎功能低下。
日常保養
1.低鹽、低脂、優質蛋白。
2.適量運動,避免勞累,注意休息。
3.預防感冒,避免感染 。
4.慎用藥物(包括中藥)。
5.保持良好心態。
慢性腎臟病防治中既要重視早期診治,又要避免跟著廣告跑。目前大多數慢性腎病難以根治,期待靈丹妙藥,想把慢性腎病徹底根治,是不切實際的,治療的目標應該定位在控制并發癥和延緩疾病進展,避免進入尿毒癥期。
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前提,定期檢查是關鍵。
飲食上要少吃鹽、勿暴食、多喝水、不憋尿。食鹽量大會增加腎臟的負擔;而如果一次吃過量的蛋白質,代謝產生的尿酸及尿素氮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;每天喝充分的水并隨時排尿,避免腎臟結石。
要堅持鍛煉身體,控制體重,避免感冒,戒煙、適量飲酒。當喉嚨、扁桃腺等有炎癥時,立即在醫生指導下采用抗生素徹底治療,避免鏈球菌感染誘發腎臟疾病,尤其是小孩。腎病患者懷孕后,可能會加速腎臟病惡化,引起腎功能不全,所以懷孕前最好檢查有無腎臟病,了解腎功能情況。
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,應密切關注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、血尿酸等指標,至少每半年監測一次尿常規、尿微量蛋白及腎功能,以便早期發現腎臟損害,而健康人也需要一年檢查一次尿常規和腎功能。 |